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企业 个人
忘记密码? 会员帮助



搜索人才简历
网上招聘
搜索职位
编辑发布简历
职场资讯

到基层去,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选择

2007年7月8日来源:中国人事报
 
  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初步成效,迄今已选定2352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该计划。

  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突破6万。西部计划已经成为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的示范工程。

  2007年,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网上报名人数已超过1万名。仅北京市,就有超过2万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

  未来几年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就900多万,而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495万,拓展就业空间任重道远。
 
    为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每年要招募高校毕业生,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为落实这一精神,2006年2月25日,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团中央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由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三支一扶”计划)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热烈响应,受到了农村基层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一年多来,通过严格的报名、考试、审核、体检、公示、培训等程序,*后选定了2352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该计划。其中支教10381人,支农8077人,支医2811人,扶贫2251人。

  截至目前,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大学生志愿者已经突破6万。西部计划已经成为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的示范工程。

  “到基层去”,不再是一句口号,它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选择。2007年,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网上报名人数已超过1万名。仅北京市,就有超过2万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

  当今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资金,而是人才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千千万万人才的支撑,这就为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基层单位,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基层单位,对充满知识与活力的大学生更是求贤若渴。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谓两全其美之策。

  “当今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资金,而是人才。聘用大学生助理是一个开拓性的尝试。”北京一位村支书说。据了解,在*批大学生“村官”走马上任之前,北京郊区3978个行政村中的基层村干部,都是从村民中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的,而且年龄分布在30岁至50多岁,个别还有60岁以上的,他们的学历普遍不高。只有20%的人通过在工作中自学拿到大专文凭。

  “目前农村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知识水平偏低,十分需要大学生加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雷博说。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指出,我们看到了在农村或者在*基层很缺乏大学生,号召大家到基层去,这是个正确的导向。另外一方面,到基层去对人各方面的素质锻炼是非常大的,尤其在农村处理各种各样的是非,的确是能锻炼素质。

  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提高到基层工作毕业生的待遇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净输出地,人才流动多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正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有力举措。

  为此,大学生选择农村基层创业,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辽宁、河南、青海、内蒙古、安徽、贵州、山西、山东等地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大学生基层创业的政策,从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着手,在户籍管理、项目扶持、贷款担保、税费减免、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大学生基层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吃下了“定心丸”,使得大学生在基层立志创业有了动力,*发展有了助力,干事业少了阻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提高到基层工作毕业生的待遇问题,例如北京市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的待遇就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大学生“村官”廖贵云说,“并且,政府还针对基层工作者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多项优惠政策和福利保障措施,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取等。”

  记者也在北京的一些高校采访时了解到,大学生们报名“村官”的热情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和新政策的实行;农村和城市相比,更能够锻炼意志,培养能力;对于学农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农村更能发挥所长,有用武之地。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去年北京出台的一系列优待政策“功不可没”,起到了示范作用。

  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要从三个方面提高基层工作的适应能力

  财政部行政政法司林建设指出,按照“十一五”规划每年能够提供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就900多万,而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495万,拓展就业空间任重道远。因此,需要加大落实政策的力度,包括人事、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已逐渐放低求职姿态,将目光从大企业、事业单位转向基层。从基层普通岗位做起,在基层实践中不断积累职业成功经验,正在今年相当多的大学生中间形成共识。这也说明他们的就业心理正逐渐趋于成熟、实际。

  可是,大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基层缺乏了解,想去基层但又不了解基层。因此,有专家指出,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要从三个方面提高基层工作的适应能力。

  首先,要端正思想,明确目标。大学生要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要摒弃“过渡”、“临时”的观念,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环境,才能拥有持久的动力,获得更多的收获,通过基层的艰苦磨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更好、更快成长。

  其次,要了解自己,缺什么补什么。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与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实际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支农”的大学生,不能仅仅只懂一门种植技术。现代农业还包括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内容,大学生要广泛吸纳各方面的知识,为进入农村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要熟悉基层,提高农村工作本领。做好农村工作单靠热情和书本所学远远不够,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活动,丰富基层工作阅历,获取农村工作技能,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

  接触基层、熟悉基层、融入基层,这个过程不仅是青年人认知上的重大进步,更是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升华。无数*大学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证明,青年学子在基层所成就的事业,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增添绚丽多姿的光彩。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联盟网站:【粉末冶金商务网】 【硬质合金商务网】 【粉末冶金书库】 【粉末冶金网上展】 【注射成形网
CopyRight ©2007 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08   邮编:310004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 85235193  传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点击进行在线咨询   客服MSN: pmbiz1@hotmail.com
ICP证:浙B2-20100325

银行汇款会员服务广告服务关于我们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025号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