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准备
2007年6月17日来源:新华社
引言:前不久,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卖鸡蛋的新闻。经济学家厉以宁对此的看法是:“北大学生卖肉有什么奇怪的,就业观念在改变。
在一次次火爆的招聘会上,我们不难看出就业形势的严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正在与企业合作,尝试设置专业与实际工作岗位挂钩等措施。事实证明这些在缓解就业难、打破僧多粥少的局面上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其实,在国外,大学生们依然会面对就业压力,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学生本人是怎样解决就业问题的。
美国 及早培养能力 不求一步到位
在美国当今的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下,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一般认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不会归结于政府和他人。也正因如此,美国的大学生往往把就业看作是个人的事情,早早就为自己的未来作打算,进行长远规划。这主要表现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及早规划,培养能力;二是不急于求成,不企求一步到位。
在许多美国大学生眼中,理想应是从现实做起,暂时找不到好工作,并不等于失去理想。美国某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一次民调发现,80%的受访者都认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找工作应该是有活就干”。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用人单位和大学教授也大力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美国劳工部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劳工部设有劳工统计局,其主要职能是收集不同时期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数据,重点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劳工统计局根据这些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很受美国大学生欢迎,几乎人手一册。
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也会影响到学校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因此,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美国高校一般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此外,在美国,大学教授的推荐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学生如能得到名教授的举荐,找份像样的工作几乎不成问题。
法国 一进大学校门 就做就业准备
大学毕业生是法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的主要一部分人。多年来,法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始终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考虑重点,为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法国的大学生几乎在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从而打足了迈入社会的“提前量”。
法国的大学教育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学校与政府机关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安排实习机会。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多数高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为6个月,有的甚至达9个多月。目前,没打过工或没实习过的二年级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很少。
法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时间安排也较为灵活。法国有一种“带薪大学生”,他们只要按照课程要求拿足学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兼职。这类大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
校方如此颇费苦心地安排,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而大学生较早、较多地去实习,也的确有诸多好处。
在法国,除校方的就业指导部门之外,全国还设有500多个就业信息和指导中心。这些中心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其中包括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特点和大学要求的实习计划。
加拿大 合作教育课程 就业“直通车”
“合作教育课程”是加拿大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它*早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于1957年从美国引入,当时只有这所大学工程系75名学生参加。目前,加拿大全国提供“合作教育课程”的大学已超过100所,每年参加的学生约7万人。
加拿大合作教育联合会指出,“合作教育课程”一方面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创造了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本单位所需人才的机会,也为能力出众的学生打造了就业的“直通车”。有统计表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不仅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起薪也比一般的毕业生要高。
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终取决于就业市场对其毕业生的欢迎程度。毕业生就业率越高,越有利于学校未来吸引更*的生源,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加拿大各大学都非常重视帮助学生就业,并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服务中心负责“合作教育课程”等工作。
加拿大各大企业也非常支持合作教育,并主动为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创造相应条件,因为他们早就认识到,对于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在学生们毕业前就已开始,而同高校共同建立“合作教育课程”,则无异于在竞争中抢得了先机。所以对于经慎重面试选择的“合作教育课程”学生,他们都会以正式雇员相待,并安排专人予以“传帮带”,因为这些学生有可能就是企业的“明日之星”。
德国 失业风险较小 就业前景良好
德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据统计,目前德国高校在读学生总数约为200万人,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超过20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失业人数超过400万的大背景下,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他们面临的失业风险较小。
德国联邦劳工局下属的研究机构通过调查发现,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德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劳动力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德国人口总数下降,导致受过培训的劳动力相对比较紧缺,这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德国有很多网站都提供帮助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选择专业的服务,这些网站详尽地列出了不同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德国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就可以在专业选择上做到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对于那些需要较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高技术企业来说,企业通常会选择与相关大学建立联系,并通过老师的推荐来挑选合适的人才。
德国在国内就业市场上的保护性措施也减轻了本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对于那些在德国高校就读的外国学生来说,要想毕业后在德国找到一份工作非常不易。因为德国为了保证本国国民的就业,给外来的劳动力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很多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发现,要在德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并不难,但要获得德国劳工局的工作许可却非常困难。因为德国劳工局原则上只允许外国人填补那些德国人不能胜任或无法填补的空缺岗位。
日本 普及职场体验 提高就业兴趣
近年来,日本面临的劳动力不足和人才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日本形成了一套政府、企业、学校相结合的促进就业体制。
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面,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的雇佣信息公开化,以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2001年8月,日本在厚生劳动省主导下建立了“工作信息网站”。该网站集中了民间职业介绍机构等的招聘信息和求职者的信息,从而使企业和求职者都能很方便地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该网站的开通对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本还努力提高大中专学生的就业兴趣和愿望。上世纪90年代,日本基本普及了“职场体验”制度。这项制度是通过定期让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提前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这项活动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参加人数快速增加。
日本的大中专院校一般都有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指导新毕业的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是通过和政府、企业及社会相关机构联合举办讲座,以及接受学生的咨询和为学生与企业牵线搭桥,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
俄罗斯 企业学校合作 择优培养人才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大批经营不善的企业倒闭,失业问题突出,而缺少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也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人才紧缺的局面,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在内的全国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好转。
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俄罗斯各地政府和学校根据本地情况积极探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自我就业能力,二是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劳动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帮助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纲要。各地区纷纷建立了劳动力安置机构,大学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为安置青年就业设置了专项资金,搭建起指导和安置青年就业的基本架构。
目前*流行的做法是,公司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直接从学校选拔人才,让大学高年级学生到公司实习,然后学生和公司进行双向选择。莫斯科大学副校长卡列津介绍说,大公司挑选人才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挑选,从学校人才库寻找候选人,然后约见面谈;二是向高年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期通常是几个月到一年;三是采取“优中选优”的方式,搞一些竞赛活动,从中选出**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招聘广告和熟人介绍找工作。俄政府的大学生促进就业机构主要向那些登记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援助,但是这些机构提供的工作岗位往往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机构会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再培训的机会,但经过这种职业培训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通常要低一些。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