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宝妈注意了又有一笔生育资金可以申请啦!
9月2日,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试点)启动,符合条件的女性科技人才可以获得5万元的资金支持。
目前该计划处在试点阶段,2025年度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沪单位试点开展,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支持因生育暂别岗位的女性科技人才重返科研赛道。
每人5万元资助
未来范围将扩大
该计划目前已经开启申请,经审查、遴选、评议和审定后,名单将公布。
首批资金共100万元,将会有20位*产后科技女性获得资助,每人可获得5万元资助。其中2万元用于个人补贴,一次性发放给支持对象;3万元用于支持科研,经费采用包干制。
除了资金支持,该计划还将支持对象纳入女性科技人才库,持续跟踪关心,通过加大宣传、举荐评优、参加培训研讨等方式予以进一步支持。
申报该计划,需要符合的条件有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在沪单位的在职在岗女性科研人员、年龄40周岁以下、生育结束后2年内(即2023年9月1日及之后生育)、具有博士学位和副*专业技术职务。
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铭介绍,“未来我们也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市妇联也将积极发挥“联”字优势,凝聚社会合力,集成政策、资金、服务资源,为女性创造更友好的发展生态。
生育对女性科技人才
职业发展影响较大
上海市女科协介绍,截至2023年,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约4000万人,占比45.8%,是名副其实的“半边天”;截至2024年,上海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女性占比43.96%,其中女性研发人员比例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我国科技领域*职位和领军人才中,女性占比较低。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孕哺期的科研暂缓会使女性在资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其科研生涯的潜在转折点。
去年一项面向上海已生育科研女性开展的调查显示:46%的受访者认为,生育对女性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影响较大,部分女性在生育后选择放弃科研一线工作,仅12%的受访者认为生育对科研工作没有影响。
针对生育影响科研事业这个痛点,去年1月,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朱美萍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相关部门在采纳这一建议的过程中,像孕育新生命一样历经艰辛,*终孕育出科妍回归计划。我感动于她们的努力,感恩于她们的执着。”朱美萍动情地说。
“科妍回归计划是彰显国家战略的上海担当。”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王宇表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有责任也有条件在优化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生态方面率先突破。这项计划不仅是落实国家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的创新探索,也是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231062447209009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