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对口”的难题,湖南给高校人才培养开出了新“菜单”。近日,湖南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正式发布《湖南产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目录(2025—2026年)》(以下简称《目录》),聚焦传统、优势、新兴、未来四大产业领域,梳理出70个急需学科,精准设置183个专业。
《目录》的设置依据何在?未来湖南高校又将如何精准“造血”,补齐人才短板?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什么“急需”?
湖南产业升级存人才缺口
作为全国*系统性开展此类目录制定的省份,湖南的先行先试具有重要意义。
这份关乎未来湖南人才培养方向的目录有着坚实的政策支撑。此前,湖南省委、省政府两办联合印发《湖南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实施方案》,提出“五个计划”重点任务,明确到2025年调整优化约20%的学科专业,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紧密联动,其中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发展计划是关键。
“此次发布的《目录》立足我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国文指出,《目录》精准划分为传统、优势、新兴、未来四大产业板块,并进一步细分为现代石化、绿色矿业等16个产业领域。同时针对其他产业需求,单独列示了数学、物理学、脑科学、碳达峰碳中和等学科专业。整体共细化出新能源与电动化技术、生物育种与种业科学、文旅科技融合创新等70个急需学科方向,列出碳储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医学工程、智慧农业、茶学等183个本科专业清单。
为精准把住企业的脉搏,在编制《目录》前,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开展了大规模产业调研,深入走访了中联重科、湖南钢铁等龙头企业,还广泛吸纳了18个省直部门和高校的宝贵建议。
“企业普遍反映当前*紧缺的是复合型人才。”潘国文告诉记者,走访中企业多次提到,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能跨领域、跨行业融合运用不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针对此发展痛点,《目录》在急需学科领域中列出的基本均为交叉学科,例如“绿色化工与低碳技术”涵盖了化工、低碳、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数字人文”则实现了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
此外,《目录》中还收录了33个教育部目录外的专业,例如“音视频智能装备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护理”等。“这些专业名称经过专家们反复斟酌与修订,均源自调研中各方高度关注的方向,具备一定的未来导向性,体现了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潘国文进一步补充道,《目录》拟每两年进行一次更新,紧密追踪产业动态,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保持同步。
高校如何响应?
多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
政策明确规定,湖南各高校须积极增设《目录》内的急需学科专业,且年度增设比例不得低于80%。各高校迅速作出响应并研究制定增设计划。
长沙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唐欣介绍,学校计划在三年内停招21个本科专业,新增8个专业。“其中有7个专业被列入《目录》,具体为制药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智慧交通、智慧水利、国土空间规划、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目前已完成论证,计划于今年申报;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则计划于明年申报。两者均为《目录》中特别提及的“教育部目录外专业”。
早在2023年,湖南农业大学已成功构建了“农学+”“智慧+”的学科建设体系,在生态学一级学科下新增碳达峰碳中和二级交叉学科,同时增设智能建造、食品营养与健康等本科专业,这些都在*新的《目录》中。
湖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朱育锋表示,学校在智慧农业与智能装备、农产品加工与食品科学等领域已初见成效。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全省大健康产业筑牢支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农业工程学科多项突破推动了湖南农业现代化进程。
增设专业仅是起点,深化产教融合才能让人才切实对接湖南产业。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李传常介绍,针对《目录》中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学院不仅已构建起完善的学科专业布局,还与三峡集团、中广核等企业设立了联合培养班,与中国中车、湖南能源集团等共建实践基地,扎扎实实服务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
为指导高校开设好新学科专业,省教育厅还将出台系列举措:发布电子信息类、能源动力类等9个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立项约120个“四新”研究项目;规划建设10个左右未来技术学院、20个左右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及10个省级*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支持5所湘江*工程师学院深化改革,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孵化技术项目。
链接:https://www.hunan.gov.cn/hnszf/hnyw/bmdt/202507/t20250729_3375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