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企业 个人
忘记密码? 会员帮助



搜索人才简历
网上招聘
搜索职位
编辑发布简历
职场资讯

2亿人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成求职新选择

2022年2月23日来源:高教小舆

据悉,在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截至2021年底,各种灵活就业模式吸纳的人员数量已经达到2亿人。

在即将到来的“金三银四”春招季,各大企业将开启新一轮的“抢人大战”,灵活就业话题的出现可谓是“适逢其时”,似乎为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了另一个选项。那么,灵活就业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受到广泛关注?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需要注意什么?

灵活就业“新”在就业理念

想购物时打开淘宝,快递几天内就能送达;午饭时逛逛美团、饿了么,外卖小哥送餐到楼下······这些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背后,都有灵活就业的影子。

“灵活就业”在近几年走进公众视野,但也处于争议之中。部分媒体肯定灵活就业的重要价值。例如,光明日报认为,灵活就业已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重要就业形态。东方网将灵活就业看作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种实践。

但由于灵活就业中雇佣关系的开放性和宽松度更高,其内涵边界并不清晰,很多网友对灵活就业褒贬不一,部分网友将灵活就业等同于“打零工”,或者将其作为“在家待业”的代名词。实际上,灵活就业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就业形态多样化的客观现实,也是我国向数字社会迈进的缩影。

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态,相对于传统较为稳定的长期雇佣关系,主要“新”在其就业理念。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会长孙焱指出,灵活就业具有数字化、即时化、智能化的特点,更匹配平台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灵活就业鼓励自由选择、自由创造、为自己创业,符合年轻人“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的U盘化生存状态。外卖骑手、文案策划、直播主播、电商运营等都是灵活就业从业人员的典型代表。

灵活就业是市场与求职者的双向选择

目前,灵活就业已在我国蓬勃发展。据中国人民大学灵活用工课题组等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2021年,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比2020年增加5.46%,企业倾向于扩大灵活用工规模。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在2021年已达160多万人,比2020年增加近3倍。

有网友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下,许多行业缩招,就业岗位减少,并将部分求职者推向灵活就业。的确,过去的一年中,诸多行业面临洗牌和调整,互联网企业纷纷裁员,地产行业受创,“双减”政策下教培产业遇冷,但行业的不确定性让相对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更受热捧,“高校毕业生青睐体制内工作”的新闻多次登上微博热搜,2021年国考中更是出现2万人竞争1个岗位的情况。

况且,光明网比对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数据,发现短期突发性冲击和季节性因素没有改变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因此,岗位不足可能对求职者的职业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灵活就业从业者众多的主要原因。而政府持续出台就业政策,岗位不足也会是短期状况。例如,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强调力争2022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00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

因此,“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主要是平台经济发展和求职者就业理念转变碰撞出来的结果,即灵活就业是求职者在目前经济形式下的一种主动选择。灵活就业“有利可图”是获得求职者青睐的前提,而就业观念转变则是“催化剂”。

据每日经济新闻,很多以00后、90后为代表的灵活就业者都更为注重精神追求,期望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愿望更为强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更指出,“不服从、不加班、不熬夜”已成00后职场代名词。而很多网友也抱怨企业工作中长时间的通勤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明确表明更倾向于线上工作,以上都让以自由的劳动关系为特征的灵活就业*吸引力。而远程办公工具、社交媒体则为灵活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灵活就业的普遍化也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强调支持企业创造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8提“就业”,其中*提及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近日,国务院又在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个人利用社交软件、知识分享、音视频网站等新型平台就业创业,促进灵活就业、副业创新。

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需早做准备

虽然灵活就业是就业市场的大势所趋,但大学生刚步入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对于灵活就业,需谨慎选择,早做打算。

部分灵活就业人员通过踏实肯干,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入,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整体来说,灵活就业的弹性化决定了其缺乏相对稳定的就业保障。半月谈指出,目前,绝大多数的灵活就业人员都没有参加工伤保险。

不过,目前国家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制度及相关措施正在逐步完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将进一步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可以期待的是,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问题将会被逐步解决。

另外,灵活就业者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小。中国青年报曾采访较早一批“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很多学生表示,灵活就业意味着跳出了固有的舒适圈,面临的社会挑战会更大,往往也会遭遇更为严苛的专业能力比拼。

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想在灵活就业领域一试身手,可以先依托于校园政策进行尝试。比如,部分高校设立了“种子基金”“学生创业园”等计划,为选择灵活就业、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资金、场地及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大学生可先在校园内进行灵活就业的探索,积累经验后,再在社会上大展拳脚。

另外,大学生可以先将灵活就业的职业作为副业发展,成为斜杠青年和多面型人才,在相关专业技能逐渐成熟,有一定经济能力后,再考虑是否将其作为主业。高校也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探索和创新空间,让大学生充分释放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探索灵活就业的过程中,锻炼社会能力。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联盟网站:【粉末冶金商务网】 【硬质合金商务网】 【粉末冶金书库】 【粉末冶金网上展】 【注射成形网
CopyRight ©2007 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08   邮编:310004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 85235193  传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点击进行在线咨询   客服MSN: pmbiz1@hotmail.com
ICP证:浙B2-20100325

银行汇款会员服务广告服务关于我们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025号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