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
|
||||
|
日前,江苏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意见》,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从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兜底保障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建立健全协作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19条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细化措施,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上一份新年大礼。(1月6日《江苏人社》公众号)
近年来,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7.7%。
与标准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有所不同,新就业形态具有门槛低、容量大、自由度高、灵活性好等特点,为灵活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新就业形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短板,平台责任不明确、劳动关系不明晰、权益保障不到位、劳动者职业归属感不强等问题日前凸显。
放眼“十四五”,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乃大势所趋,劳动力向城市集聚的态势还将持续,新业态劳动者将会越来越多。如何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撑起保护伞,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全新课题。
让人欣慰的是,去年以来,有关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利好消息接连不断,多项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纷纷推出。
7月份,人社部等部门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对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等权益作出明确要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出台《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要求平台企业优化算法规则,不得将“*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国家邮政局等部门下发《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制定派费核算指引、制定劳动定额、纠治差异化派费、遏制“以罚代管”等四方面举措;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意见》,就一体推进新业态劳动者入会建会、维权服务工作提出要求。11月份,交通运输部会同多个部门出台《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完善平台和从业人员利益分配机制、支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从业人员合理劳动报酬等措施。12月24日,新《工会法》尘埃落定,争论已久的新业态劳动者入会问题得到明确,“工会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就业形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依法维护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相互配套衔接,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筑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权益“防护网”。
政策法规好,关键是要落实好。维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只是*步。实施好这一工程,需要党政部门、工会组织、社会各方携起手来,打好组合拳,既各司其职、主动担当,又精诚合作、同向发力,使政策法规红利惠及每一位新业态劳动者,让他们真正实现舒心工作、体面劳动,生活得更有尊严。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