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贵在接力。11月19日至21日,*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广东佛山举办。这也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模*大、覆盖面*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大赛在即,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进广深佛三地,看各支青年科研团队如何携手奋战,从幕后走向创新创业的舞台中心;看广东如何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将青年人才“扶上马,送一程”。
赛场练兵让青年人才勇挑大梁
“来广州已有10年,从科研资金的投入到人才住房保障、生活资助等方面,各级政府都给予很大支持,充分保障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后郭璟祎带队参加了揭榜领题赛并进入总决赛。“广州为博士后在资金资助方面提供生活补贴、科研项目资助、安家费用等,2021年,就拨付博士后各类资助近2亿元。”广州市人社局一级调研员陈玉元介绍,广州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构筑了博士后人才服务的全链条。优良的创新环境,让越来越多博士后青年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挑大梁、当主角”:2019和2020年度,广东全年新增博士后分别为3850人、4215人;今年1月至10月,广东新增博士后达3792人,均为全国*。生物岛实验室博士后孙骄杨领衔的项目“新一代动物模型制备技术”,此次参加了创新赛并入围总决赛。“生物岛实验室的国际化科研平台和科研服务管理体系都处于国际*的水平,是大湾区的科技先行者。”孙骄杨说。作为孙骄杨的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捷凯对她在比赛中的表现感到高兴:“大湾区具备良好的产业氛围、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激励更多掌握了世界前沿知识和技术的年轻人从事创新创业,为国家科创事业作出贡献。”
面向全球打造国际人才蓄水池
“楼下创新,楼上创业。”博士后宁德坦言,这是他认为*美好的生活状态。去年4月,宁德从德国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今年7月,在该院支持下,创办了派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数月以来,他带队已完成近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订单,并成功进入华为和欧莱的电子供应链体系。“我们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人数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科研所*。”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表示,作为深圳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孵化的重要平台,该院经历15年发展,累计孵化企业1248家。同为“海龟”的博士后陆国祥,回国选择的*企业是比亚迪:“一方面深圳具备良好创新土壤;另一方面,比亚迪‘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给技术人员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和平台。”在本届大赛中,比亚迪凭借16个参赛项目成为深圳报名参赛*多团队的企业。陆国祥带队参赛的项目“DM-i超级混动技术”,主要应用于比亚迪*新一代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2018年公司起步开展博士后培养工作,累计已出站博士后21人,目前在站培养博士后30多人。”比亚迪人力资源处总经理助理荀猛说,明年开始公司每年培养至少100名博士后,为公司技术及创新提供更多**人才。
张榜招贤集思广益解决技术难题
大赛举办在即,昇辉控股虽没有参赛,却也张榜招贤了——发布两个技术需求。公司负责“基于视频的实时动作捕捉在智能家居人机交互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的博士后张存坦承,项目关键技术*初设想的场景验收标准只有2条,但通过参加大赛,*终团队整合出7条可实现技术成果,其科研思维得到极大拓宽。“揭榜领题”是本届大赛设置的四大比赛组别之一,揭榜领题者必须解决发榜者在科研项目中遇到的难题。“企业遇到技术难题的传统解决办法是发布职位需求,招聘专项技术负责人。但这种做法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比如招聘到的人不能胜任或等到技术有点起色时人却辞职了。”昇辉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经理易军说,通过大赛平台,张榜企业将技术难点、需求发布出去,聚智、群策群力共同解决技术难点:“这样能够实现‘端’到‘端’的连接,高效快捷地实现技术联合开发、技术(或专利)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