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企业 个人
忘记密码? 会员帮助



搜索人才简历
网上招聘
搜索职位
编辑发布简历
职场资讯

广东构建全链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以高质量教育引育高水平人才

2021年10月26日来源:南方日报

■才智涌流促发展

火热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广东学生斩获2753银,金奖数名列全国第三,再次取得好成绩。

发展是*要务、人才是*资源、创新是*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引进、用好人才的主战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盘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全链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提供“源头活水”。

*平台汇聚天下英才

今年9月,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揭牌。“这个平台将汇聚更多人才和力量,推动中国自主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攻关和创新。”该校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说。

人才聚,事业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聚集人才,经济腾飞。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广东的“短板”也逐渐显现,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大学是人才和科技的重要结合点。为此,广东下好先手棋,以超强度建设、超常规投入推动大学实现大跨越、大发展。

20154月,省委、省政府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三年后又推出高等教育“冲*、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支持高校争取项目、组建团队、搭建平台,在不同层次争创*、特色发展。

如今,广东高等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有5所大学1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建设;14所高职院校19个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234个专业入选首批**本科专业建设点;12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目前全省有专任教师154.59万名,其中高校两院院士数量增加到68位;“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48人;在岗“珠江学者”314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稳定在60%以上。

“我来广东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高水平大学建设期间,广东工业大学引进知名学者安太成,5年来研发的创新技术已应用到37个行业、130余家企业。

全链条培养高素质人才

引育高水平人才,为了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

金秋时节,广东70.3万名高考生踏入大学校园,开启青春新起点。“我要考上研究生,在高起点上取得更好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新生陈厚儒在报到*天,定下了清晰目标。

长期以来,广东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教育经费稳居全国*。2020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53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9.52%,有力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近5年,广东高校为社会培养输送270万名毕业生;70%以上新增技术技能人才由职业院校配置;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52年提升到11.14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从16.73%提高到21.08%

人才的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有教育人士指出,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与广东发展定位、人才需求仍不相适应。

为了进一步补齐这块短板,广东下定决心,“一盘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全链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今年省政府出台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5年内新增438万个公办学位,力争15年内推动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跨入国内先进地区行列。

揭阳、清远、汕尾、阳江4个地市启用首所本科高校,梅州、潮州新添首所公办高职,实现本科高校、高职院校21个地市全覆盖。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都会大学等港澳高水平高校在广东开展合作办学。

优质教育资源在增加,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愈加四通八达。

“人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朱孔军说,教育作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更应积极主动,心怀“国之大者”,培养更多社会需求、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释放改革红利用好人才

人才辈出,更要人尽其用。

“一颗种子发芽了!”一年多前,暨南大学签约“双*”学科产学研合作,1亿元转让药学院院长丁克的科研成果“抗肿瘤新药多激酶抑制剂JND32066”,造福众多肿瘤患者。

一系列*的具有创新性的改革红利,成为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兴奋点”。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之时,9条措施创新高校科研评价考核方式,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拆除了壁垒,也激发了活力。2020年全省高校获得科研总经费超过251亿元,申请专利22643件,授权17655件,实际技术转让收入31231.1万元。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之后,学校办学自主权越放越活,也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全球引进40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1名,各国院士近30名,*特聘专家近60名。

华南农业大学成立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人事、财务和设备全部单列,学校负责给机制、给经费和配人员,中心则负责自主运作、生产成果。

东莞理工学院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不同类型主体合作,开展创新要素整合,建设了9个现代产业学院……

“机制灵活、立足产业、适应市场,人才便能迸发强大能量。”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桂元龙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作为高水平人才聚集地,正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联盟网站:【粉末冶金商务网】 【硬质合金商务网】 【粉末冶金书库】 【粉末冶金网上展】 【注射成形网
CopyRight ©2007 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08   邮编:310004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 85235193  传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点击进行在线咨询   客服MSN: pmbiz1@hotmail.com
ICP证:浙B2-20100325

银行汇款会员服务广告服务关于我们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025号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